向技术要效益,出版单位这样与AI“共舞”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作者:本报记者 尹琨 发布时间:2025-09-04 16:34
分享到:

8月28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主论坛在河南郑州举办。《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从与会嘉宾的发言中了解到,随着出版单位应用先进技术更加理性,技术与业务结合更加紧密,利用技术手段提升工作效率、加快内容变现、优化服务场景的情况不断增加,向技术要效益成为越来越多出版单位的共同选择。


数字技术成效率提升新引擎


翻译审校环节错误检出率提升15个百分点,营销环节AI生成文案时间从3至5天缩短到10分钟……中信出版集团打造的夸父AI平台已经实现了出版全链条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在选题评估、翻译审校、内容生成等环节大幅压缩周期。

在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炜看来,数字技术带来的不仅是工具革新,更是驱动出版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重构生产关系与产业形态的核心力量。技术赋能不仅提升了效率,更重新定义了出版工作的本质。

“AI在硬件、算法、算力和数据层面持续突破,为出版业提供了更强大的工具支撑。”武汉理工数字传播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坚说,人工智能产业深入出版领域,并进入价值创造期。出版单位正通过人工智能实现增效降本、精准运营和风险管控。从盲从技术到更加关注技术实际效能和可持续性,产业发展推动广大出版技术供应商更加深入理解出版业的业务流程痛点,AI技术评估体系也更加注重场景应用的实际表现和价值。

数智化转型是出版业突破“极点时刻”的关键。“AI实打实地给我们带来了三重利好,一是增效降本,二是精准运营,三是风险管控。”外研集团(外研社)董事长、外研社社长王芳认为,出版管理需要通过强化数据中台建设来实现精准运营和风险管控,外研社设立数据管理部,推进业务数据化和数据业务化,充分盘活业务数据资产和内容数据资产,释放数据潜力。用户数据指导产品优化并反哺服务于用户,既能实现因材施教,也为出版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出版单位在向技术要效益的路上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不同类型的出版单位应如何选择数智化转型之路?王芳对此建议,要以用户需求为锚点,聚焦核心赛道,打造差异化优势,逐步构建自主能力,并在实践中持续优化。


内容变现构建知识服务新生态


“活化内容,让图书和课程相互驱动;延伸服务,让阅读与场景交替上升;筑牢平台,让资源和技术共同发力。”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庆提出打造“内容+平台+服务”的数字出版新模式。

内容创新不仅局限于形式,更深入到价值创造环节。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郭凯天分享了数字出版“以人为本”的理念。阅文、QQ音乐、微信小程序等平台依托AI技术,降低创作门槛,赋能普通用户进行创作;关注视障、听障等群体的需求,推出无障碍剧场和低频音乐,弥合了数字鸿沟。2024年,阅文海外作品出版授权数同比增长80%,新增3200部由AI翻译生成的小语种网文作品。腾讯借助AI翻译和本地化技术,推动网文、网剧和网游等文化出海“新三样”走向国际。

国际视野下,内容变现呈现出更加多元的图景。法国达高集团首席执行官朱里安·帕佩里耶介绍,集团战略是从出版中孵化故事,并进行动画、游戏、游乐园等跨媒体开发。达高推出的数字阅读平台Izneo已成为法国第二大网络漫画平台。

英国苏帕社首席商业和运营官莎拉·阿巴思诺特提供的数据是:2023年全球出版业收入达710亿美元,其中美国占280亿美元,数字内容收入占比达75%,电子书与有声书持续增长。“增强内容可发现性、采用多模态出版等成为关键策略。”她建议出版商应充分利用数据洞察用户需求,实现收入多样化。


场景融合打造阅读服务新图景


“出版人不仅要为用户提供丰富的有字之书,还要通过场景营造为用户提供生动的无字之书。”王庆描绘了未来阅读的场景化图景。用户在这个场景当中感受文化魅力,激发文化兴趣,进而通过寻找图书来获得更多深入的阅读和学习,形成“场景—阅读”良性循环。

陈炜提到,服务焕新需要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场景,以数据驱动实现知识内容量身定制与分层服务。从这个角度看,编辑角色也正在向架构师、价值判断专家、全媒体运营者等转变,更强调数据敏感性与跨领域协作能力。

作家、河南省文联主席刘震云从创作者角度分享了见解:“交流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民族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经过交流,才能知道别人是谁,自己是谁,取长补短,文明互鉴。”无论是纸质出版还是数字出版,文字和文化是根基和根本。而数字技术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流手段,让不同民族的文字、文学和文化能够更加顺畅地对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姜飞认为,以DeepSeek和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推动数字出版向纵深发展,需要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助力推动,实现内容结构、生产模式和结构性变革的全方位更新。

技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出版的本质始终是内容的创造与传播,是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姜飞表示,数智出版深度发展是一种全方位的更新。其中,内容层面从知识传播走向数据传播形成“大信息观”,生产模式根本性转变形成“大传播观”,出版业结构性变革形成“大出版观”。通过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助力推动,实现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新媒体矩阵:   

  • 微信: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高低音  
  • 版话儿  
  • 传媒瞭望  
  • 广电家  
  • 印业独家  
  • 中国农家书屋  
  • 版人版语  
  • 好书品读  
  • 发行观察   
  • 微博:  
  • 新闻出版广电报   
  • 学习强国: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今日头条: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集团旗下品牌新媒体矩阵:     

  • 中国出版  
  • 广电视界  
  • 中国新闻出版之家  
  • 读友汇  
  • 全民阅读媒体联盟  
  • 妈妈导读师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华讯传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中国出版》杂志社   |    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   |    妈妈导读师   |    版权声明